《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提出,建立未来产业投入增长机制。实现未来产业可持续地投入增长,需要做好哪些事情?中国经济时报记者专访了国家信息中心未来产业和平台经济研究中心秘书长胡拥军。
强化未来产业投入培育未来竞争优势
中国经济时报:在您看来,为什么要建立未来产业投入增长机制?
胡拥军:从培育未来产业的客观规律看,未来产业从“播种”到“出苗”、初创企业从“小不点”成长为“大块头”,其孵化培育周期长、风险大,但同时具有极其重要的战略地位,天然地需要资金密集投入、长期投入,也比其他产业更需要耐心资本的支持。培育未来产业几乎从零开始全链条推进孵化转化、工艺熟化、产品研发、用户培育、市场开拓,每个环节都需要大量的资金支持。
从培育未来产业的全球实践看,强化未来产业投入、培育未来竞争优势成为全球发展共识。2021年出台的《美国就业计划》提出,安排1800亿美元投资支持研发未来技术;法国分别于2010年、2014年、2017年、2021年启动4期“未来投资计划”,支持未来产业发展。从国内看,上海、浙江、江苏、安徽、山东积极推进科创金融改革试验区建设,为培育未来产业提供金融“活水”,北京、广东、湖北、四川等地成立各类产业引导基金支持新兴产业发展,引导天使投资、风险投资、私募股权投资、并购基金等加大对未来产业的投入。
要避免前轻后重、一哄而上、激励失衡
中国经济时报:未来产业投入增长目前面临哪些障碍?需要在哪些方面进行突破?
胡拥军:从未来产业的投入结构看,需要避免前轻后重。在技术策源的不同阶段,需要把基础研究提高到更加突出的位置。目前,我国前期的基础研究投入相对于后期的应用研究明显不足,企业作为创新主体投入基础研究的比例仍然偏低。在孵化培育的不同阶段,处于孵化培育前期的初创企业尽管发展潜力很大,但大多盈利模式不清晰、用户规模较小、产品工艺尚不成熟,各类创投基金对初创企业种子轮、天使轮、A轮、B轮的资金供给不足,大多倾向于哄抢初创企业上市前的投资机会,容易出现“初创企业找不到资金、创投基金找不到项目”的现象。
从未来产业的投入方向看,需要避免一哄而上。培育未来产业需要突出因地制宜的方法论,细分赛道的选择需要从长期战略价值、产业发展基础、技术创新驱动、市场需求拉动等因素出发综合考量。一些地方布局未来产业需要避免抢风口、盲目跟风、一哄而上投资“高大上”领域,避免出现长期战略短期化、创新资源分散化、产业布局重复化等问题。各地培育未来产业需要将有限的资金用在刀刃上,不是各地区各部门“各播各的种、各撒各的肥”,形成小散弱的“小木桶”,而是各展其长,打造彰显国家竞争优势的“大木桶”。
从未来产业的投入机制看,需要避免激励失衡。投入未来产业重在风险与收益匹配、长期与短期兼顾。目前,不少创投基金对所投资企业签订对赌协议,常见的是设立3年至5年的上市时间条款,一旦被投资企业无法按照预期时间上市,就不得不以“投资本金+回购利息”的方式进行回购。由于风险不合理地转嫁给企业,容易使企业陷入困境。不容忽视的是,市场化激励机制、容错机制的缺乏,也成为制约国资创投基金持续健康发展的主要制度性障碍之一。加上考核机制、授权机制亟待完善,一些国资创投基金存在着风险规避的取向,不敢投、不愿投早期科创项目。
推动政府资金带头投引导社会资本放心投
中国经济时报:您对建立未来产业投入增长机制有哪些建议?
胡拥军:一方面,推动政府资金带头投。发挥财政资金的杠杆效应,引导各类政府产业引导基金以一定比例支持未来产业,建立健全政府科技研发资金、政府产业引导基金与市场化投资基金的联动机制。探索设立未来产业概念验证公益基金,深化“先导验证+股权投资”模式,帮助未来产业的初创企业在早期获得启动基金。支持国资国企打造成为未来产业的耐心资本,深化国有创业投资企业市场化运作试点,建立国资创投尽职免责、容错容亏机制,建立健全适应创业投资行业特点的长周期考核评价机制,推动国有创业投资机构加大对初创期科技型企业的支持。用足用好企业研究开发费用税前加计扣除、固定资产加速折旧、科技创新券等优惠政策。
另一方面,引导社会资本放心投。探索建立私募机构白名单机制,对登记备案的私募基金“投早、投小、投长期、投硬科技”绩效明显的,在合作设立子基金、共享投资项目储备库等方面给予支持和奖励。引导和支持科技企业孵化器设立天使投资基金与创业种子基金,扶持创新与创业,支持初创企业。支持银行机构针对未来产业企业推出知识产权质押贷款、小额信用贷款、选择权贷款、股权贷款等新型信贷产品。鼓励商业银行具有投资功能的子公司以及保险机构、信托公司等按照有关规定为天使投资基金、创业投资基金提供长期资金支持。鼓励金融机构利用大数据、云计算、区块链、人工智能等技术创新科技金融产品,提升金融服务水平。
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