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质生产力促进共同富裕的机理探析与实践路径
来源:国家信息中心 时间:2024-10-12 10:25

  在全球科技创新进入空前活跃期并且与产业变革深度融合交织的时代背景下,“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意味着中国式现代化进程必然伴随着社会生产力的质变和迭代跃迁。如何把握这场“生产力革命”带来的历史机遇,扎实推进共同富裕,是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的一个重大课题。回应这一时代之问,需要我们准确把握中国式现代化视域下共同富裕的内涵、本质和基本要求,明晰新质生产力赋能共同富裕的理论逻辑和作用机理,进而探索出以发展新质生产力促进共同富裕的实践路径。

  一、共同富裕的历史探索

  (一)新中国成立到改革开放时期对共同富裕的探索

  一是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使广大农民获得了土地这一重要的生产要素,为农村的经济繁荣发展奠定了基础。二全面推行社会主义改造,引导农民走上互助合作道路。1953年12月发布的《中共中央关于发展农业生产合作社的决议》提出,“使农民能够逐步完全摆脱贫困的状况而取得共同富裕和普遍繁荣的生活”,“共同富裕”一词第一次出现在党的文件中。三是通过公私合营等形式逐步建立起生产资料公有制占主导地位的社会主义经济制度,这是我国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社会变革,推进共同富裕有了重要的制度保障。四是大力发展经济,全面开展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为实现共同富裕奠定了重要的物质基础、技术基础和经济基础。

  改革开放时期,中国共产党重点围绕什么是社会主义的本质、应该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等问题,进一步深化和拓展了共同富裕的理论,并通过一系列具体的政策措施将其付诸实践。邓小平同志强调指出,“整个社会主义历史阶段的中心任务是发展生产力”,“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实现共同富裕要分阶段推进,即“三步走”战略:解决温饱、小康社会和基本实现现代化。针对我国地域广阔、地区之间发展差异大的这一国情,邓小平同志提出沿海先发展、先富起来,然后以多交利税、技术转让等多种形式支持欠发达地区的思想。也是在这一时期,邓小平同志指出:中国的四个现代化概念不是西方式的现代化概念,而是“小康之家”。

  (二)新时代新征程对共同富裕的探索

  一是打赢脱贫攻坚战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习近平总书记创造性地提出了精准扶贫的思想,以“六个精准”解决“两不愁三保障”等问题,主张扶贫工作重点应该由“输血式”转向“造血式”,要将扶贫和扶志、扶智有机结合,因人、因户、因村施策,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新时代共同富裕的理论体系,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有了重要的理论引领和实践指导,走出了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扶贫脱贫道路。党的十九大以来,我国历史性地解决了绝对贫困问题,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取得决定性胜利,标志着我们在走向共同富裕的道路上迈出了具有战略意义的坚实的一大步。

  二是新时期“分两个阶段”实现共同富裕的战略规划。习近平总书记敏锐地认识到新发展阶段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深刻变化,站在新的历史方位和发展高点深刻指出,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已经转变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重要任务就是要解决这个矛盾。“实现共同富裕不仅是经济问题,而且是关系党的执政基础的重大政治问题。”党的十九大面向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作出了“分两个阶段”实现共同富裕的战略规划:第一阶段的时间节点和目标是,到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全体人民共同富裕迈出坚实步伐;第二阶段的时间节点和目标是,到本世纪中叶,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基本实现。

  二、新质生产力促进共同富裕的内在机理

  (一)中国式现代化与共同富裕的时代内涵

  首先,共同富裕要“富裕”,而“富裕”首先是指物质富裕,体现为社会物质文明的发展和极大丰富。物质富裕通常反映在国家经济水平、居民收入水平和包括医疗、教育等公共服务在内的与人民生产生活密切相关的具体指标上,其重要基础是经济发展和社会生产力水平的提高。其次,共同富裕还强调物质和精神的双富裕。一方面,社会经济发展和物质财富水平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人民精神富裕的程度;另一方面,精神富裕还直接受到社会物质财富和社会公共服务的分配是否公平等因素的影响。扎实推进共同富裕,既要大幅提升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又要构建起有助于促进社会公平的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体系。最后,共同富裕是所有人“共同”的富裕,充分体现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共同富裕路上,一个也不能掉队。”但与整齐划一的平均主义有着本质区别的是,共同富裕要分阶段、有差别地推进,“允许一部分人先富起来,先富带后富、帮后富”。

  (二)新质生产力的基本内涵

  第一,科技创新是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的根本驱动力。人工智能、量子计算与生物、脑机接口、新材料、新能源等前沿技术和颠覆性技术深度交叉融合、相互赋能和集中涌现,基础科学和应用科学领域的发现、验证、应用持续加速,科研范式不断取得新突破。以低空经济、生物制造等为代表的战略性新兴产业日益成为国民经济重要引擎,量子技术、生命科学未来产业呈现蓬勃发展的态势,现代化产业体系的内容和形式日益丰富,推动技术创新与产业变革相互交融并迭代加速。第二,全要素生产率大幅提升是新质生产力的核心标志。一方面,科技的创新和应用带来了数字化智能化的生产设备、智能生活终端等新型生产资料;劳动者因掌握了新型技术和知识而成为具备更高素质、更强能力的知识密集型劳动者;另一方面,新质生产力发展创造了数据全新的关键生产要素和新型劳动对象,成为推动资源高效配置、经济结构和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重要“新原料”,推动社会生产力跃升。第三,产业深度转型升级是新质生产力的重要驱动力。新质生产力具有高科技、高效能、高质量等特征,发展新质生产力能够有效解决产业层次偏低等问题,有力推动产业和企业进行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不断提升我国产业在全球价值链中的地位。第四,绿色和可持续发展是新质生产力的“关键底色”。发展新质生产力意味着技术创新的广度、深度和技术应用的普及程度都大大提高,能够实现以更少的资源投入获得更多的产出,减少环境污染、资源浪费和生态破坏。

  (三)新质生产力促进共同富裕的作用机理

  新质生产力推动社会生产力水平大幅提高,为共同富裕奠定坚实物质基础。历史上每一次工业革命都带来了社会生产力水平和经济发展水平的大幅提高。蒸汽机和纺织机的发明使得机器代替人力在生产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推动工业经济发展和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出现一次质的跃升。电力的发明和普及应用使得产业发展日益从劳动密集型转向资本密集型,推动生产力发展水平再上一个新台阶。新一轮科技革命呈现出信息化、数字化、智能化趋势,推动人类经济活动和生产方式数智化转型,社会生产力再次发生质变。

  数字基础设施完善和平台经济发展,有助于缩小城乡差距、区域差距和收入差距。新质生产力的发展为缩小“三大差距”提供了新途径。伴随技术创新不断涌现的各类软件工具使得数字化智能化终端的应用更加便利和简单,使用成本和门槛显著降低,大大缩小了使用者之间的能力差距,帮助社会不同群体实现了应用能力平等。平台经济的发展催生了大量以数据为关键投入要素、能够突破时空限制的新模式,基于网络平台的新就业形态和新产业形态快速崛起,为构建促进共同富裕的长效机制奠定了坚实基础。

  新质生产力发展更好地解决民生痛点、堵点、难点问题,促进公共服务均等化普惠化。数字技术应用可以大大简化公共服务流程,提升政务沟通、决策和服务效率,使得政务服务跨越时空便捷无差别地触达每个人,更多的人可以及时、便捷、低成本地获取公共服务;基于大数据分析技术,政府可以更准确地了解人们的公共服务需求,实现政务信息资源和服务的精准化推送服务,有助于公共服务在不同地区、不同群体,特别是边远地区和弱势群体中的公平分配。平台经济与政府公共服务深度融合,数字惠民服务水平不断提升。

  数字技术赋能文化产业转型与重塑,助力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双富裕。

  网络媒体的发展使得任何一个具备基本数字化能力的人都可以通过网络平台进行文化表达和文化内容创作,数字文化内容供给大大丰富;在虚拟现实、人工智能、元宇宙等新技术加持下,文化传播有了更加丰富多样的展现形式。大数据技术的发展和应用还可以对人们的文化需求进行分析和预测,使得文化内容创作实现定制化和精准推送,在更好地满足人们日益多样化的文化需求的同时,还可以实现以消费侧的需求引领和带动供给侧改革,推动文化产业转型升级。

  三、新质生产力推进共同富裕的实践路径

  (一)以新质生产力赋能实体经济发展,为提升整体经济发展水平和居民收入水平奠定物质基础

  我国的生产力水平尚未达到发达的水平,进一步扩大中等收入群体规模,显著提升低收入者的收入水平,是实现共同富裕的关键。要充分发挥新质生产力在推动实体经济数字化智能化转型、优化产业结构、提升整体经济效率和综合实力等方面的作用,一是要加强关键核心技术领域和基础学科领域的创新资源投入和制度保障,构建形成新质生产力的长效机制;二是要深化人工智能、环保、高端装备等技术在制造业中的应用,持续推进实施传统产业技术改造升级工程;三是要更加重视依靠农业科技发展现代农业,加快形成农业新质生产力。

  (二)大力发展平台经济,构建促进共同富裕的长效机制

  发展平台经济新业态新模式是建立共同富裕长效机制的重要抓手。以实现共同富裕为指引大力发展平台经济,一是要通过产业政策鼓励和加强金融监管相结合,引导平台企业积极进入传统产业领域,发挥其技术优势和数据优势,推动制造业等实体经济转型发展,创造更多就业机会;二是要鼓励和支持各类资本加强科技创新,既要做强做优国有资本,又要发挥非公有资本在“做大蛋糕”过程中的积极作用;三是要建立健全平台经济常态化监管制度体系,为激发中小微企业创新活力提供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四是要持续优化营商环境,继续简化和优化行政审批服务流程,利用新技术持续提升政府对企业服务的精准性和便捷性。

  (三)加快建设覆盖范围广、普惠共享的数字基础设施,为新质生产力发挥赋能作用奠定设施基础

  我国农村信息基础设施落后的问题得到了历史性解决,但不同区域、不同群体、不同行业数字化发展的基础差异仍然很明显。因此,一是要加强顶层设计,统筹考虑国家发展战略协同和区域发展特点,注重区域均衡和城乡普惠,优先支持经济欠发达地区和农村地区的新型基础设施建设,统筹东中西部算力一体化协同,围绕网络传输、业务调度、系统运营等不同方面构建区域协同发展的格局;二是要加强技术创新、管理和运营模式创新,不断降低新型基础设施的建设和运维成本,从而降低公众使用成本;三是要针对农民、低教育水平人群、老年人等重点群体开展数字技术应用能力培训;四是要加快推进社会公共基础设施的智能化、适老化改造和信息无障碍建设。

  (四)大力发展数字文化产业,实现物质生活精神生活双富裕

  数字文化产业发展在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但当前我国数字文化产业发展仍存在诸多问题。加快发展数字文化产业,一是要推进数字技术与文化产业发展深度融合,扩大优秀文化内容的展示空间和传播渠道;二是要创新数字文化内容建设场景,充分利用新技术手段为用户提供个性化数字文化内容服务;三是要更加注重面向广大下沉市场、农村及偏远地区居民,依托数字技术构建全民普惠共享的数字文化服务体系;四是要坚持鼓励创新和底线监管原则,加强数字文化产业发展相关制度建设,推动产业高质量发展。

  (五)进一步深化改革,构建与新质生产力相适应的新型生产关系

  共同富裕不会伴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和社会财富的积累而自动实现。以发展新质生产力促进共同富裕,既要着眼于生产力和经济发展,也要注重构建新的生产关系和深化全方位改革。一是要加快推进数据要素市场建设,探索公共数据、企业数据、个人数据开发利用的新路径,发挥数据要素对传统生产要素的赋能作用,推动优质生产要素向有利于新质生产力发展的领域流动;二是要坚持创新发展与规范治理“两手抓”“两手都要硬”,尤其是要加强算法和数据治理,严防由数据垄断、技术垄断导致新的不平等或放大已有差距;三是要加快推进平台经济从业者的劳动权益保护、消费者权益保护等制度建设,防范新技术应用对劳动者剩余价值和福利的侵占;四是要深化分配制度改革,建立健全数据基础制度,探索建立数据要素收益分配机制,科学设计既适应新质生产力发展要求,又有助于促进共同富裕的社会初次分配、再分配和三次分配的制度体系。

  【注】文章注释、参考文献、英文摘要从略,详情请参考原文。

  (文章来源:《中国劳动关系学院学报》2024年第3期;作者:于凤霞国家信息中心信息化和产业发展部绿色产业(数字社会)处处长)

 

附件下载

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

相关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