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握产业变革大趋势 以科技创新发展新质生产力
来源:国家信息中心 时间:2024-01-05 16:23

  加快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是巩固和增强经济回升向好态势的重要路径,是推进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政策选择。今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明确了“以科技创新引领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并提出了一系列具体产业规划。新质生产力应当如何发展?如何协调好新兴产业、未来产业与传统产业之间的关系?21世纪经济报道就此专访了国家信息中心经济预测部产业经济研究室主任魏琪嘉。

  魏琪嘉表示,科技创新解决的是现代化产业体系原动力的问题。现代化产业体系的高端化,一定要把握住产业变革的大趋势,以颠覆性技术和前沿技术催生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培育有利于新质生产力发展的产业生态。同时,统筹好传统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未来产业之间的关系,把握好发展时序,形成梯次发展的良性格局。

  产业政策重在“先立后破”

  《21世纪》:“稳中求进、以进促稳、先立后破”成为明年经济工作的总体要求,目前正处于经济新旧动能的换挡期,此时提出这样的表述,你如何看待后续经济工作尤其是产业政策的变化?

  魏琪嘉:在坚持稳中求进的同时,“以进促稳”“先立后破”是做好2024年经济工作的重要的原则和指南。尤其是其中关于新兴产业与传统产业的不同部署,也是尊重了“先立后破”的产业演进逻辑,如何在新兴产业稳步培育的过程中,让传统产业的原有存量也能保持基本稳定并实现升级。

  目前将战略性新兴产业、未来产业作为着力重点,是抓住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机遇、加快培育经济增长新引擎、在新领域新赛道实现跨越式发展的需要;另一方面,推动传统产业向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方向发展,也能够进一步维持我国多年工业化进程中积累的产业优势,有助于保障当前宏观经济整体稳定。

  另外,对当前的产能过剩问题要辩证地看待。当前部分产业的市场需求还处于缓慢恢复的阶段,一定程度上会推动产能过剩,之后会随着国内外经济的修复而逐渐消化。但还有一些行业的产能过剩是由于前期盲目发展,叠加行业周期不同带来的阶段性震荡,在一定阶段可能出现结构性过剩现象。但这也是行业经营和市场竞争的正常现象,适当的供大于求才能引导企业合理竞争,随着竞争程度提高,落后产能会逐渐退出。

  在这过程中,尤其需要坚持“统筹扩大内需和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比如在深化供给侧改革方面,要提高产业发展的质量;扩大有效需求方面,要推动就业和增收,提升居民的消费能力,还有投资消费良性互动,投资方面也要强调有效性,大范围建设铁路、公路等传统基建的方式已经无法适应当前的经济形势,必须要推动一些有效益的、立长远的投资项目,适应产业结构的演变和消费升级的新变化,从打通堵点、优化环境、创新场景等方面着力,我觉得这可能是破解当下难题的一个关键方向。

  《21世纪》:今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也强调了“要增强宏观政策取向一致性”,你认为明年的政策部署过程中要注意哪些问题?

  魏琪嘉:近几年来,很多人反映宏观政策出台和微观个体的体感之间存在较大差异。“取向一致性”说得更明白一些,就是避免政策合成谬误,增强政策之间的系统谋划和协调性,从总体大局出发而非部门本位出发,减少政策协调成本以及预期信号释放的稳定性。

  近年来财政与货币政策持续协同,我认为后续的产业政策也会朝着更加精准化的方向去施策,更加注重财政、货币、就业、区域、科技、环保等政策与产业政策之间的协调配合,引导产业合理规划布局。

  综合来看,2024年中国经济发展,无论是从发展环境、政策保障力度,还是从整个预期改善来看,中国经济一定会保持一个持续回升向好的态势。

  以科技创新提升全要素生产率

  《21世纪》:今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将“以科技创新引领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提置为重点工作的第一项,而扩大内需则退居次席,反映出什么信号?

  魏琪嘉:现代化产业体系涉及科技、人才、资金等多种要素的配置,牵一发而动全身,目前不少问题还需要以中长期视角去解决,久久为功。目前把现代化产业体系置于明年重点工作任务的第一位,进一步凸显出了产业经济,特别是实体经济的高质量发展对整个经济发展的带动和牵引作用。

  科技创新解决的是现代化产业体系原动力的问题。从系统观角度看,体系最终归结为要素,要素最终取决于效率,离开效率去谈体系建设,就偏离了经济运行的基本逻辑。要素效率的高与低,潜力的大与小,直接决定了现代化产业体系的竞争力。科技创新带来要素效率提升以及全要素生产率提高,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才有充足动力。

  在实现路径方面,要发挥各方面优势,把科技创新的引领作用激发出来并持续下去。一是要发挥好新型举国体制对推动科技创新、产业高质量发展的牵引作用,强化及时性、精准性、有效性。二是更好发挥质量和标准的引领作用,优化产业政策的实施方式,提升产品质量、夯实产业基础,以此确保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安全。三是要统筹好传统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未来产业之间的关系,把握好发展时序,形成梯次发展的良性格局。

  《21世纪》:“发展新质生产力”是今年提出的新概念,你认为新质生产力对于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的意义是什么?

  魏琪嘉: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实践表明,颠覆性技术和前沿技术始终是推动产业发展、催生新动能的引擎。当今全球科技领域正处于学科交叉融合、新场景不断涌现的关键阶段,一项或几项技术的突破,带动的是一片产业生态的兴起,形成新质生产力。在此背景下,现代化产业体系的高端化,一定要把握住产业变革的大趋势,以颠覆性技术和前沿技术催生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培育有利于新质生产力发展的产业生态。

  《21世纪》:“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在今年被再次强调,今年出台了很多鼓励企业创新尤其是民营企业发展的政策,你认为后续还有哪些发力空间?

  魏琪嘉:发挥好企业作为科技创新的主体地位,这既是改善企业生产经营、增强企业市场竞争力的重要手段,也是加快形成新发展格局的重要举措。科技政策等各类政策要与激励企业创新形成良性互动。

  一方面,推动生产工艺和流程不断优化,让更多企业成为原创技术策源地,把更多技术应用于生产过程,将创新能力转化成发展动力,助力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另一方面,要加快形成一套有助于创新要素集结的长效机制,引导和鼓励企业通过内部管理制度不断优化,加快培育创新人才队伍,积累更多技术专利,并根据企业自身技术条件和业务方向精准开展技术创新。

  除了企业自身发挥作用外,还要在全社会营造有利于技术创新的良好氛围,构建协同攻关的组织运行机制,高效配置科技力量和创新资源,强化跨领域跨学科协同攻关,形成关键核心技术攻关的强大合力,努力实现更多“从0到1”的突破。

  (来源:21世纪经济报道)

附件下载

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

相关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