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7月24日,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分析研究当前经济形势,强调要推动经济实现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这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当前及未来一段时间做好经济工作作出的重要部署,为辩证认识、科学统筹经济发展质和量的关系提供了根本遵循,是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的题中应有之义。
一、推动经济实现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是发展之需、现实之要
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开局起步的关键时期,推动经济实现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是顺应时代发展的必然要求。
只有促进经济质与量的有机统一才能推动高质量发展行稳致远。实现高质量发展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不能一蹴而就,需要着眼当前和长远,持续扎实推进。只讲速度,不讲质量,发展速度不可持续,高质量发展就会缺乏后劲;没有量的增长,经济稳健运行就难以得到保障。因此,只有经济发展和循环实现了质与量的协调,才能以量的合理增长去推动质的有效提升,通过质的有效提升保证量的合理增长,从而真正实现高质量发展要求。从这个角度看,经济发展质和量从来都是辩证统一、密不可分的。
只有促进经济量与质的有机统一才能为中国式现代化提供坚实的物质基础。中国式现代化是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庞大的就业需求,离不开经济总量规模的持续扩大;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离不开经济日积月累的持续增长;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有质量的经济增长始终是重要的物质基础;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实则是经济发展速度和质量的完美平衡;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现代化,具体到经济发展领域,就是要求我们持续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提升国际循环质量和水平,在开放合作中实现经济质升、量增。
只有促进经济质与量的有机统一才能更好地统筹发展和安全。当前,外部环境复杂严峻,国内风险隐患增多,要牢牢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风险和应对各类风险挑战就必须推动经济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以发展来化解风险矛盾,以发展来确保稳定和安全。经过多年量的积累,我国经济体系不断完善,经济总量不断增大,经济韧性不断增强,抗风险、抗冲击能力大幅度提升。只要我们继续保持合理的经济增长速度,同时加快补齐制约经济质量提升的短板弱项,就一定能够为安全发展提供坚实的支撑保障。
二、当前推动经济实现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有基础有条件有潜力
今年以来,我国经济运行总体回升向好,为实现全年目标任务打下了良好基础。尽管受外部环境复杂严峻影响,国内经济运行面临新的挑战,但我国经济韧性强、潜力大、活力足,长期向好的基本面没有改变,我们统筹推进经济量增、质提具有良好的基础和广阔的空间。
经济增速总体回升向好。上半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同比增长5.5%,比去年全年增速快2.5个百分点,比今年一季度增速快1个百分点,呈现明显的边际改善态势,经济增速在世界主要经济体中也保持领先。分行业看,工业生产稳步恢复的同时,服务业保持了较快增长。7月份,全国服务业生产指数同比增长5.7%。
经济结构调整优化。上半年,服务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56%,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66.1%,高于第二产业贡献率。制造业比重保持基本稳定,装备制造业增加值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比重达到32.3%,比上年同期提高1.4个百分点。投资结构改善明显。1—7月份,高技术产业投资同比增长11.5%,快于全部投资增速8.1个百分点。
创新动能持续增强。新能源产品较快增长,7月份新能源汽车、太阳能电池产量分别增长24.9%和65.1%。新业态持续活跃。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区块链技术与实体经济融合程度进一步加深,“5G+工业互联网”创新发展进入快车道,应用的广度和深度不断拓展,智能制造、智慧矿山、智慧港口等新业态不断涌现,为我国经济发展拓展新空间,创新对经济发展的驱动作用增强。
政策保障扎实有力。今年以来,集中公布了一批在新形势下提振消费、促进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全面扩大开放、支撑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举措,协同配合、良性互动的政策保障体系正在加快形成。《关于恢复和扩大消费的措施》《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促进民营经济发展壮大的意见》《关于实施促进民营经济发展近期若干举措的通知》等政策举措加快推进,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政策保障持续夯实,为统筹推进经济量的增长和质的提升提供了良好的条件和环境。
发展潜力不断释放。世界最大规模的中等收入群体蕴含着巨大消费升级需求,39个工业大类形成了完整的产业链条,四大区域板块组合开拓了较大的回旋空间,就是我们推动经济实现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最大潜力所在。当前,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步伐正在加快,培育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和加快改造升级传统产业同步推进,产业链供应链补链、延链、升链、强链进入攻坚期,数字经济与先进制造业、现代服务业融合程度进一步加深,为经济实现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源源不断的动力。
三、坚持系统观念推动经济实现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
实现发展质量和速度、规模和效益相统一,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统筹兼顾、综合平衡、系统谋划、整体推进。要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坚持系统观念,把推动经济实现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这一政策导向转化为具体的政策举措,促进经济在稳健发展中提质增效。
着力加大宏观调控力度。根据经济变化特点和实际情况,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持续做好宏观政策跨周期设计和逆周期调节。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加强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协调配合,延续、优化、完善并落实好减税降费政策。加强预期管理,更好发挥宏观政策对引导预期、提振信心的作用。完善各类扩大内需的政策,畅通政策传导路径,增强消费对经济发展的基础性作用和投资对优化供给结构的关键作用。
着力增强经营主体活力。把“两个毫不动摇”的政策导向进一步落实落细,弘扬企业家精神,激发企业活力、创造力。加快国有经济布局优化和结构调整,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持续优化民营企业发展环境,落实好促进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各项举措。建设高标准市场体系,完善产权保护、市场准入、公平竞争、社会信用等市场经济基础制度。探索研究加快建设世界一流企业的支持政策,增强企业的国际竞争力。支持平台企业在引领发展、创造就业、国际竞争中大显身手,充分发挥平台经济在促进高质量发展中的作用。
着力有效挖掘内需潜力。深入实施扩大内需战略,围绕主要矛盾和重大关键环节精准发力,综合施策释放消费潜力,多渠道增加城乡居民收入,支持住房改善、新能源汽车等消费,培育线上线下融合等新型消费。积极扩大有效投资,有序推进“十四五”规划102项重大工程实施,加强经济社会发展重点领域重大项目建设,推动新型基础设施建设,用好推进有效投资重要项目协调机制,统筹用好各类资金,强化土地、用能、环评等要素保障,鼓励和吸引更多民间资本参与国家重大工程和补短板项目建设。
着力提升产业链现代化水平。加快补齐影响产业链安全的短板弱项,特别是要补齐基础软件、核心硬件、基础原材料等突出短板,强化对工业基础能力培养的支持力度。围绕推动短板产业补链、优势产业延链、传统产业升链、新兴产业建链,增强产业发展的接续性和竞争力,全面提升产业体系现代化水平。统筹处理好产业链、创新链、资金链、人才链之间的关系,合理配置资源,推动“四链”融合发展。持续做好传统产业提升改造,巩固优势产业领先地位。
着力推进区域协调发展。优化生产力布局,深入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区域重大战略、主体功能区战略、新型城镇化战略,把区域协调发展释放出来的“红利”切实转化为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有效“动力”。细化有利于大中小城市协调发展的各类举措,把产业布局、城市发展、区域增长极打造有机结合起来,形成系统合力。加强区域间基础设施联通,促进区域优势互补融合发展。统筹乡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布局,推动乡村振兴持续取得新成效。
着力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短期内,着力稳定外贸外资基本盘,优化营商环境和政策供给,发挥我国产业配套能力强、基础设施较为成熟完备的优势,加强对外资的吸引力。中长期,要着眼于稳步扩大规则、规制、管理、标准等制度型开放,支持有条件的自贸试验区和自由贸易港对接国际高标准经贸规则,提升贸易投资合作质量和水平。把市场优势转化为合作优势,深度参与全球产业分工合作,维护多元稳定的国际经济格局和经贸关系。加快建设贸易强国,依托超大规模市场优势,推动货物贸易、服务贸易同步提升。
着力防范化解各类风险。做好风险预测预警工作,构建早期识别、及时处置的风险管控机制。根据不同领域的特点,建立健全风险防范的各类基础制度,提升风险治理效能。深化金融体制改革,发挥好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作用,强化金融服务功能,夯实实体经济发展根基。健全风险防控协同机制,推动政策协调配合,下好风险防控先手棋。聚焦供给、需求平衡匹配程度以及经济循环畅通状态,定期研判风险短板,做好政策制定、执行、评估与反馈,形成对风险的闭环管理,提高风险防范、处置效率。
(作者:张宇贤,国家信息中心经济预测部主任;来源:红旗文稿)
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